慢性攝護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 CP)是50歲以下男性最常見的攝護腺疾病,可能會在會陰部、下腹部、恥骨上方、陰莖根部或睪丸出現持續或間歇性的疼痛,也可能會合併有頻尿、尿不乾淨、射精疼痛或出血等症狀,影響男性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其中一個慢性攝護腺炎患者很關心的問題是-究竟慢性攝護腺炎是否比較容易造成之後的良性攝護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過去僅有零星的回顧性研究探討兩者的關聯性,直到目前仍缺乏大型世代研究進一步佐證,這也促使我們發起本次研究。
本研究為一項全國性回溯性世代研究,資料來源為台灣健保資料庫。我們納入自2010年至2017年間,經泌尿科專科醫師診斷為慢性攝護腺炎的3571位患者,排除既往患有良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疝氣、間質性膀胱炎及尿道炎者,並與年齡配對的非慢性攝護腺炎族群(1:4比例)進行比較,最長追蹤時間可達8年。研究主要終點為新診斷的良性攝護腺肥大。我們運用Cox比例風險迴歸模型進行分析,發現慢性攝護腺炎患者發展良性攝護腺肥大的風險顯著增加,調整後風險比達4.30(95%信賴區間:3.61–5.13)。更值得注意的是,20至39歲的年輕患者其風險比高達11.45,顯示慢性攝護腺炎的長期影響在年輕族群中尤為顯著。這項研究除了是全球少數針對慢性攝護腺炎與良性攝護腺肥大關聯進行的全人口資料研究外,也為未來泌尿科門診的追蹤與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慢性攝護腺炎過去常被視為功能性或發炎性疾病,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其可能對攝護腺組織產生長期結構性影響,加速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發展,這對於疾病預防、年輕男性的健康衛教,以及後續治療策略的訂定,均具有臨床意義。
此次榮獲財團法人鳳凰泌尿科學文教基金會頒發之男性學論文獎臨床組第二名,深感榮幸。特別感謝研究指導團隊—成大泌尿科、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師長與夥伴們,在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上的寶貴建議與協助,也感謝本基金會以及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長期推動泌尿科及男性學科學術發展,給予臨床醫師持續投入研究的重要鼓勵。期許未來能持續關注男性下泌尿道疾病與慢性發炎相關議題,並推動從基礎機轉到臨床應用的整合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