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的臨床研究論文競賽中,我非常榮幸能再次獲得評審與前輩們的肯定。首先,要由衷感謝黃志賢教授一路以來的指導與支持,從研究構想、臨床設計到最後的資料解釋與論文撰寫,都給予我無比的啟發與協助。也感謝李麗花教授協助本研究中關鍵的分析部分,讓研究結果更具科學價值與說服力。
本次得獎的研究主題為探討無精症患者睪丸間質液中的睪固酮與其前驅物,並分析這些激素濃度與取精成功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在經過賀爾蒙優化治療的非阻塞型無精症病患中,成功取精者其睪丸內雄性激素代謝路徑呈現出特異性改變,包括較低的androstenedione濃度與較高的HSD17B3?活性指標(testosterone/androstenedione比值),顯示其類固醇生成路徑可能為取精成功的關鍵之一。這些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睪丸微環境與精子生成之間的關聯,也提供臨床上預測與個人化治療的新契機。
這項研究的完成,也再次印證了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從泌尿科、病理學到基礎生理學,每一位合作夥伴的參與與專業投入,都是本研究能夠順利完成的關鍵。我也很幸運地能在台北榮總與男性醫學會的環境中,不斷得到前輩們無私的教導與資源的支持,讓我能持續在臨床與研究中尋找創新與突破的可能性。
最後,我要誠摯感謝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的經費與平台支援,使本研究得以進行與發表。希望未來我能持續在男性不孕症的研究領域深耕,探索更多無精症的成因與解方,進而幫助更多病患與家庭實現生育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