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簡 介
  宗 旨
  目 標
  願 景
  委員介紹
  主任委員上任序言
  章 程
攝護腺手術對逆行性射精的影響:改良式剜除手術的優勢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 董聖雍

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臨床上通常會先以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然而當症狀加劇、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長期承受藥物時,便需要建議進一步手術介入治療。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攝護腺手術的選擇也逐漸多樣化:早期需開腹進行簡單攝護腺切除手術;到內視鏡影像系統出現讓單/雙極電刀攝護腺刮除手術成為可能;直到雷射技術的應用如綠光雷射、鈥雷射、銩雷射等選擇,讓攝護腺汽化、切割、剜除等手術方式成為主流;近年來也有許多新技術,包括達文西機器人手臂輔助簡單攝護腺切除手術、攝護腺微創治療如水蒸氣熱消融、攝護腺提拉手術、微創水刀等等。

儘管這些不同的手術選擇可能效果不一,適合的患者族群也不盡相同,但在攝護腺微創治療引入以前,患者普遍面臨一個共同的術後後遺症——逆行性射精。逆行性射精長期以來常被認為是攝護腺治療的必要之惡,因爲當攝護腺尿道放鬆的效果越好,射精時精液排至膀胱的機會也會因而上升。尤其是剜除手術——當前被世界各大泌尿科醫學會視為手術治療的首選,以其能最佳改善排尿症狀且具有極佳的安全性,但同時也使術後發生逆行性射精的風險增大;許多回溯式研究也證實,接受過攝護腺剜除手術的病人,雖然勃起功能通常不受到影響,但是射精功能的確是明顯的減退1

過去泌尿科醫師普遍認為,逆行性射精的原因和尿路內視鏡手術後內括約肌(膀胱頸)的損失有關,因手術後內括約肌無法有效閉合,無法在攝護腺尿道內形成足夠噴射出精液的壓力;然而這個理論的正確性逐漸遭到挑戰,研究觀察到對於攝護腺輕微肥大但是嚴重排尿障礙的患者們,在醫師建議接受經尿道前列腺切開手術(TUIP)後,術後雖然膀胱頸內括約肌同樣接受切開,但發生逆行性射精的比例卻相對較低,與傳統的觀念有所出入。

而根據經直腸超音波的動態即時影像的觀察2,在射精時射精管周邊的小肌肉會強烈收縮,使射精阜和尿道緊密貼合,從而產生一個極大壓力,讓精液從射精管射出後通過外擴約肌噴發向尿道口。這表明射精阜周圍的組織和肌肉可能在射精過程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也可以進一步推論在攝護腺手術中,保留射精阜周圍的組織對保留射精功能至關重要。

雖然攝護腺微創治療確實能有效降低逆行性射精的發生率,但是其治療適應症僅限於部分患者,並不適合嚴重肥大攝護腺的族群,會明顯降低治療效果或增加治療費用;因此攝護腺剜除手術目前仍是治療指引上的標準治療,適用於絕大多數病況(尤其是中重度)的攝護腺肥大。所以許多臨床醫師積極針對手術技巧進行研究改良,以期減少剜除手術後逆行性射精的發生。

目前改良式的剜除手術核心理念著重於保留射精阜周圍的組織,包括攝護腺中葉的切割位置盡可能遠離射精阜(至少約1~2公分),並在兩側左右側頁切割時盡可能保留射精阜兩側的組織3,4,目前已有相關大規模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5;此外也有部分手術方式採取選擇性處理攝護腺中葉而不切割兩側側葉的方式進行6,7;或者除了保留射精阜組織,同時盡可能保留膀胱頸8,這些手術方法在初步臨床觀察中皆顯示出良好保留射精能力的效果。

根據近期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統計,接受標準常規雷射剜除手術,術後發生逆行性射精的機率約在七成左右,其中鈥雷射(HoLEP)所導致的逆行性射精發生率最高,相比之下銩雷射(ThuLEP)則有最低的發生率。相對而言,改良式剜除手術有機會減少逆行性射精發生的機率至三成附近;並且隨著術後更長時間的推移,逆行性射精的症狀還可能再進一步改善。除了逆行性射精外,改良式剜除手術還可以改善其他射精障礙的發生機會,如降低射精疼痛等症狀的發生率;更可喜的是改良式的剜除手術方式同樣可以獲得大幅度的改善排尿症狀,並未因保留更多組織而降低手術治療的效益9,10

總結來說,除了改良式攝護腺剜除手術外,也可考慮達文西手術進行簡單攝護腺切除手術時盡量保留尿道組織、或接受各種攝護腺微創治療,這些手術方式也都有減少逆行性射精發生機會的效果。然而最重要的是,不論進行何種手術,關鍵在於手術過程中應盡可能的保留射精阜周圍的組織,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射精功能。

參考註記:

  1. Roper C, et al. Prostate. 2024 Jun;84(9):791-796.
  2. Gil-Vernet JM Jr, et al. Br J Urol 73(4):442–448
  3. Bozzini G, et al. World J Urol. 2021 Jun;39(6):2029-2035.
  4. Trama F, et al. J Clin Med. 2022 Oct 28;11(21):6365.
  5. Lebdai S, et al. World J Urol. 2023 Nov;41(11):3041-3049.
  6. Long Depaquit T, et al. Fr J Urol. 2024 Mar;34(2):102581.
  7. Press B, Gardezi M, et al. Urology. 2023 Mar;173:175-179.
  8. Qiu L, et al. Medicine (Baltimore). 2024 Nov 15;103(46):e40571.
  9. Couteau N, et al. J Clin Med. 2021 Dec 10;10(24):5788.
  10. Guldibi F, et al. World J Urol. 2023 Dec;41(12):3493-350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