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針對局部攝護腺癌(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用高能聚焦超音波(HIFU)治療成效如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 許哲維

攝護腺癌近來已成為國人男性十大死因之一,其中部分病患源於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攝護腺指數監測(PSA screening),使得早期攝護腺癌診斷率上升,也更有機會在局部攝護腺癌階段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進展至晚期攝護腺癌。過往對於局部攝護腺癌病患提供的治療選項以手術攝護腺切除或是賀爾蒙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為主;高能聚焦超音波在攝護腺癌治療的角色地位多在放射線治療後,攝護腺指數上升而影像學上並未顯示遠端轉移之病人,作為救援性手術(salvage surgery)選項之一。然而隨著影像學、醫學科技和手術器械的進步,多參數磁振造影(mpMRI)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得以使局部攝護腺癌定位更加準確,搭配精準醫療和醫病共享決策(Share Decision Making, SDM)導入癌症治療領域,高能聚焦超音波在攝護腺癌治療的定位也有所改變。

其中一篇2015年針對高能聚焦超音波治療局部攝護腺癌的研究,作者Fagiri等人分析了11篇以高能聚焦超音波作為第一線治療的相關文獻發現,這11篇文獻平均追蹤時間從6到77個月、治療後5年內達到BFS (biochemical disease-free survival)為66%到77%、後續切片陰性率(negative biopsy rate)介於65%至94%之間;術後發生膀胱頸或尿道狹窄的比率為2%至17%、尿失禁比率為2%-34%。這其中可看到治療成效在不同文獻中差異甚大,同時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也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推測可能和相關手術正在發展中有關,而且文獻定義也有差異,其中包括是否做術前減積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preoperative debulking TURP)、手術前是否有做磁振造影、量測攝護腺大小的方式乃至病灶所在位置等等,都可能影響到後續治療的成效。

另一篇2019年由義大利學者Castellani等人發表的研究,同樣是針對高能聚焦超音波作為第一線治療治療的前瞻性研究,其中的治療做法相當有特色,是先以多參數磁振造影定位,高能聚焦超音波僅做部份消融(partial ablation)而非全攝護腺消融(whole gland ablation),這篇文獻收錄了2年,共189位病人,這些病人均為clinical T stage≦2、grade group≦3、平均年齡為70歲、平均PSA為5.8 ng/ml、14位病人(7.4%)因攝護腺大於80ml需做術前減積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其中104位病人(55%)僅做針對病灶所在位置的標靶性消融(targeted ablation),以上病人平均追蹤29個月,其中僅21位病人(11.9%)最終為治療失敗(需接受救援性手術或賀爾蒙治療)、平均PSA降為2.2 ng/ml、90天手術併發症的比例約為33%、其中82.8%屬於minor (Clavien grade 1-2) complication、15位病人因尿滯留需接受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長期來看僅2位產生術後長久性尿失禁。在兩篇不同文獻的比較之下,可得知近年來高能聚焦超音波在局部攝護腺癌治療上的進展可說日新月異,從術前的影像學定位、是否接受術前減積手術、藉由精準定位縮小消融範圍降低手術時間、並進一步降低手術相關併發症等等,都逐步有明確的定義,並得以進行相關後續治療成效的比較與討論。在不斷比較討論中得以催生器械的進步,另外合併執行醫師手術經驗的積累,再再都是使相關技術得以進步的因素。

針對高能聚焦超音波治療局部攝護腺癌,除了本身不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之外,若是做為第一線治療,仍須充分和病患討論。特別患者可能著重於和攝護腺切除手術相較下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保留等等優點,也務必說明後續仍需救援性手術或賀爾蒙治療的可能性,以及後續不論是攝護腺指數、肛門指診乃至攝護腺切片定期追蹤的必要性;術前針對攝護腺大小以及病灶所在位置和患者討論,建議術前接受減積經尿道攝護腺刮除,合併多參數磁振造影等等影像學檢查,才得以發揮出高能聚焦超音波治療的整體優勢。此外除了針對治療成效與功能性保存外,對於精準標靶性消融、或是診斷融合治療、合併前列腺特定膜抗原(PSMA)等等研究,都是未來高能聚焦超音波發展的方向,目前也有許多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近年來網路科技發達,患者可從網路搜尋的資料越來越多,然而未必正確或是符合患者自身的需求,所以提倡醫病共享決策的同時,也需要更有細心耐心的溝通,才能共同找出對患者最佳的治療選項。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