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淺談包皮的構造與功能,何時需要割包皮?

衛生福利部 台中醫院 泌尿科 陳義章醫師

「小朋友哪裡不舒服?」「醫生啊,我帶他來看他包皮會不會太長?需不需要安排時間來割包皮?」診間常會遇到小男孩被父母或長輩帶來評估是否需要割包皮,以下簡單為大家介紹包皮的構造與功能,還有哪些情況下建議進行手術?

什麼是包皮?它有些什麼功能?

仔細觀察男性的外生殖器--陰莖的解剖構造中,包含2個陰莖海綿體與其下方的尿道海綿體,前方與龜頭相接處有冠狀溝。陰莖外面有一層完整皮膚包覆在上面,其中蓋住龜頭部分的皺皺皮膚組織,即是俗稱的「包皮」。對於男嬰來說,包皮包覆在龜頭上無法翻下來,大都是屬於正常現象, 因為新生兒龜頭組織非常纖細,很容易受到排泄物或尿布磨擦與刺激以致出現傷害,因此覆蓋於龜頭的包皮的作用就在於保護敏感的龜頭免受摩擦、傷害,此外也有潤滑的作用。

根據國外文獻指出對新生兒而言, 大約只4%的新生兒包皮可完全翻開而露出龜頭,50%的男嬰無法翻開包皮至看到尿道開口。等到年紀漸大,約20%的男孩在6個月大時,能夠完全翻開包皮;隨著年紀增加,在3歲大時,約90%的男孩能夠完全翻開包皮。而根據國內調查則發現,國小男童在小學3年級以前,約有4成小朋友的包皮和龜頭會自行分開;到了約5-6年級左右,就差不多有近8-9成男童的龜頭與包皮會完全分開,而進入青春期後,比例更高達9成5以上。因此一般並不強烈建議在孩童時期接受包皮手術,因為即使是在包莖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生殖器官發育,可以等到青春期發育完全後再做評估。

包皮在正常的狀態下與龜頭是分離的,有時兩者之間會出現一些黃白色的物質,這主要是由包皮內層和龜頭表面的腺體分泌物,以及細胞殘骸所堆積而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包皮垢」,有時幫寶貝洗澡時,會看見孩子的包皮內隱約出現白色硬塊,或以為是有化膿的東西 ,其實一般包皮垢多是無菌,並不需要特別去治療或清洗,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己出來撐開包皮開口處,藉著洗澡水清洗而外流出去。有時家長為了清潔,硬把包皮翻開清洗,此時反而容易引起包皮受傷或發炎。

什麼時候要割包皮?

新生男寶寶到底需不需要割包皮,長久以來一直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1975與1983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曾主張:「在新生兒期,包皮環切術沒有絕對的適應症。」但在1989年則認為:「新生兒作包皮環切術有好處也有壞處,手術本身也有潛在的危險性。當考慮作包皮環切術時,應向父母解釋手術的好處與危險性,並在父母的同意下才可進行。」醫學的觀念會隨著知識、經驗的累積而演進,過去鼓吹新生兒割包皮主要基於預防泌尿道感染及預防陰莖癌,但這在目前看來並不構成強烈建議手術的理由。因此美國小兒科學會又於1999年3月1日對割包皮發表歷年來最詳盡的聲明指出,新生兒割包皮的好處並未足以使其列為常規手術。學會並首次建議割包皮時,應為新生兒局部麻醉,(有人主張新生兒割包皮的理由之一是嬰兒比較不會痛,其實嬰兒並非不會感覺疼痛,只是他不會表達自己的痛苦而已。),學會並指出,學會之所以修改以前的主張,稍傾向於反對例行割包皮手術,乃著眼於例行為新生兒割包皮的醫療好處很少,因此鼓新生兒的父母與醫師詳細討論後,再作出決定。

有那些情況下會建議儘早進行包皮環切手術?

  • 反覆的包皮或龜頭發炎
    剛出生的小男嬰,由於龜頭受到包皮完整的保護,少有機會與外界接觸,因此不容易出現發炎感染。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龜頭逐漸開始外露,從而增加細菌 進入包皮與龜頭之間空隙的機會,容易引起發炎,包皮就會出現紅腫、疼痛,等情形。
  • 反覆出現泌尿道感染
    有時包皮出口過於狹窄,會出現完全「包莖現象」,以至造成小便困難、疼痛,每次排尿時,包皮前端都會像吹氣球般鼓起, 進而增加尿路感染等問題時,就可考慮實行提早進行包皮環切手術積極治療。

最後提醒大家,有尿道下裂的小朋友,即使有包莖的情況也不割包皮建議,因為包皮是尿道重建很好的材料,所以有尿道下裂的小朋友,是不建議割包皮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