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簡 介
  宗 旨
  目 標
  願 景
  委員介紹
  主任委員上任序言
  章 程
震波治療的原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沈恆立  沈恆立

非對照研究
2008年,奧國學者Zimmermann R等以體外震波治療34名罹患攝護腺疼痛至少3個月的病人。結果發現:病人在疼痛與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統計上顯著的進步。排尿狀況暫時改善,但未達統計上意義。沒有發生臨床上的副作用。

2017年,約旦學者Al Edwan GM等以每次2500下,每週1次,共1個月的體外震波,治療55名至少3種以上其他治療失敗的無菌性攝護腺炎病人。結果發現:共41位病人完成追蹤。其平均慢性攝護腺炎症狀指數、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導因於泌尿症狀之生活品質、以及國際勃起功能指數等指標,都有統計上有意義的進步,沒有任何顯著的副作用,並且維持達12個月。

分派性研究
2009年,奧國學者Zimmermann R等將60名罹患攝護腺疼痛至少3個月的病人,隨機分派至接受4次每次3000下的低強度體外震波(30人)或虛偽治療(30人)兩組。結果發現:震波組在疼痛、生活品質、以及排尿狀況等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相反地,對照組在各方面的指標,則繼續惡化。在會陰部位治療簡單又安全,不需要麻醉,也沒有任何副作用。

2012年,中國學者Zeng XY等將80名無發炎攝護腺疼痛的病人,隨機分派至接受10次每次2000下的體外震波(40人)或虛偽治療(40人)兩組。結果發現:震波組在平均慢性攝護腺炎症狀指數的總分、疼痛及生活品質等區塊,都有顯著的下降,對照組則不然。12週之後,震波組有71.1% 感受到慢性攝護腺炎症狀指數總分的進步,對照組則只有27.0%,兩者之間的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差異 (p < 0.001)。

2013年,伊朗學者 Vahdatpour B等將40名慢性骨盆腔疼痛的病人,隨機分派至接受4次強度0.25 mJ/m2,每週增加0.05 mJ/m2,每次3000下,每週1次的體外震波或虛偽治療兩組。結果發現: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在兩組都有下降,但震波組下降較多,在第2, 3, 12週均為顯著。兩組的泌尿評分,在第3, 12週有顯著差異。另外,震波組的生活品質與慢性攝護腺炎症狀指數總分,比起對照組,在1, 2, 3, 12週,都有顯著減少。但第12週比起前3週稍有變差,到了第24週,兩組間已無差異。

2016年,黑山學者Pajovic B等將60名慢性骨盆腔疼痛的病人,隨機分派至接受藥物治療(30人)或體外震波(30人)兩組,其中前者併用曱型阻斷、消炎止痛、與肌肉鬆弛劑。結果發現:後者的殘尿和最大尿流速明顯進步,前者則否。兩組的各項慢性攝護腺炎症狀指數評分都有進步,而且後者顯著優於前者。

整合性研究
2017年,丹麥學者Fojecki GL等對3個隨機分派試驗,進行整合性研究,納入200名慢性骨盆腔疼痛的病患。結果發現:在各個試驗中,慢性攝護腺炎症狀指數,都有正向的變化。結論指出:體外震波治療應該可以在短期之內,緩解慢性骨盆腔疼痛。至於長期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評估。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