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脫腸」與「Dwa Lan Pa」(Inguinal Hernia vs. Hydrocele)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小兒泌尿科 張士三主任

疝氣與陰囊水腫
行走在鄉村的道路上,兩旁電線桿上常看得到掛著牌子上面寫著「脫腸免開刀」。「脫腸」指的是「腹股溝疝氣」,也有人稱它為「脫疝」。也就是腹腔內的腸子經由「鼠蹊管」墜入到陰囊內。台語有另外一詞叫「Dwa Lan Pa」,意思是病人有一個「大陰囊」。「Dwa Lan Pa」指的是「陰囊水腫」,與「脫腸」其實並非同一疾病,但已常被混用。

如何形成
胎兒在七、八個月大時睪丸會從腹腔內經過鼠蹊管下降到陰囊,腹膜跟著往下帶(女性腹膜伴著圓韌帶連接到大陰唇),形成管狀的「鞘突」(processus vaginalis)。「鞘突」會隨著小孩子成長而逐漸縮小關閉。但若「鞘突」的管徑夠大,且腹腔內的內容物有足夠的長度,如「腸子」或「腹網膜」(女性可能是「卵巢」、「輸卵管」),當小孩子哭鬧或腹部用力時便會將它擠入「鞘突」,使鼠蹊部突起甚至陰囊腫大。當小孩子安靜下來時「內容物」會再度縮回腹腔內,如此進進出出,即稱為「可回復性疝氣」(reducible inguinal hernia)。但若「鞘突」的管徑不大,只容許「腹水」流入而積於遠端陰囊的「鞘膜」(tunica vaginalis)內時,即稱為「相通性陰囊水腫」(communicated hydrocele)。「可回復性疝氣」與「相通性陰囊水腫」都可看到小患者的陰囊時大時小,休息時比較小,運動用力時比較大。早上起床時比較小,到了下午又變大了。另一種情況是「鞘突」已關閉,但陰囊的「鞘膜」內仍脹滿「體液」久久無法吸收,這就是「非相通性陰囊水腫」(non-communicated hydrocele),其陰囊永遠是大大的,也就是俗稱的「Dwa Lan Pa」。

疝氣發生率約佔新生兒的3~6%,早產兒會高達一成以上。男孩較女孩多,右側較左側多。兩側都有疝氣的可能性約一成多。疝氣與親子間遺傳有關,與其他先天性外性器官疾病有關。

方法與時機
小兒疝氣與陰囊水腫成因相似,症狀相近,但治療的時機考量卻不相同。疝氣因有內容物墜入陰囊,一但該內容物腫脹,無法及時將其推回腹腔,稱之為「嵌頓疝氣」(incarcerated hernia),大部分發生在一歲以下幼兒,數小時後內容物將瘀血壞死。若內容物是腸子則會破裂引發腹膜炎,危及生命。因此疝氣必須時時小心觀察,否則應及早處理。陰囊水腫因對患者生理健康無太大影響,可以慢慢追蹤再作定奪。手術時機應考慮難易度與危險性,大致來說,一歲以上的幼兒,器官、組織較為成熟,手術的難易度與麻醉的危險性已與較大兒童無甚差異,此時是手術治療的適合時機。不過以目前的醫療水準,即使是新生兒疝氣只要小心從事,手術也很安全。另一方面,大的疝氣或頻頻出現者,因鼠蹊管洞口大,不易造成腸子嵌頓,只要能夠回推,延後手術是可行的。小的疝氣、偶爾出現,往往會疏於察覺,反而要考慮及早動刀。臨床上也發現,父母親自帶的孩子較不易延誤手術時機,托育者則須注意未手術的危險性。兩歲以上的小孩,已能良好溝通,當疝氣發生嵌頓時會非常的痛,通常都能及時發現及時手術。至於陰囊水腫對小孩子的生理健康並無影響,且大部分的陰囊水腫在出生後數個月內會自動消失,因此可從容觀察。小部分患者則持續存在甚至逐漸變大,年齡越大自動消失的可能性將越小。若陰囊明顯增大,為避免被譏為「Dwa Lan Pa」,可在兩歲之前藉由手術矯正,長大後才不會留下異常的印象。

極少病人疝氣會自動痊癒(期待鞘突逐漸縮小),只要鞘突內時常有內容物存在鞘突就不可能閉合,因此有人使用「疝氣帶」壓迫治療。但因穿戴不適,或引起皮膚疾病,或對精索壓迫的疑慮,很少人能長期穿戴。手術治療仍是目前疝氣的首選治療方式。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陰囊大小異常時,應讓醫師做正確診斷,以決定治療的方式或時機。在未接受手術治療之前,不論是陰囊水腫或疝氣都必須時時小心觀察。因陰囊水腫也可能合併疝氣或演變成疝氣。一但有突發症狀或症狀改變,如哭鬧不停、鼠蹊部鼓起觸痛、表面皮膚紅腫、腹脹腹痛、嘔吐等應立即就醫。平時則需定期回診直到症狀消失,以免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