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蛋蛋少一個,怎麼辦?─隱睪症治療新進展

恩主公醫院泌尿科主任
台北醫大副教授 楊緒棣醫師

家長常常會在拿到讀小學的孩子的健康檢查報告單:貴子弟有隱睪症,請儘速就醫!睪丸會隱形嗎?如果不會隱形,那麼蛋蛋又跑到哪去了!

胚胎時期男性的睪丸本來是在後腹腔內,靠近腎臟的位置。在男性荷爾蒙以及諸多因子的協同作用下,睪丸會下降到陰囊,這個下降的過程中出了差錯,它就可能仍停留在後腹腔或鼠蹊管內。由於成年男性的睪丸負責精子的製造,它需要比體溫低個1~2ºC,才能製造出優良品質的精子,因此睪丸未能下降到陰囊內就是醫師口中的隱睪症。睪丸癌是隱睪症另一個令人擔心的併發症。

隱睪症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如果睪丸位置是在鼠蹊管附近,則傳統的手術可有90%以上的機會將睪丸重新置入陰囊內,而外部觸摸不到的睪丸或後腹腔內睪丸則需要使用腹腔鏡手術,利用三角形兩邊和大於第三邊的原理(如圖),將睪丸動脈等組織重新定位,而達到手術的目的。因此腹腔鏡手術的運用已大大地改善睪丸固定術的成績,後續的問題是:(1)如何提昇受孕率(2)如何降低睪丸癌發生率。

過去的資料顯示,隱睪症患者於施行睪丸固定術後並不能改善受孕率,也無助於睪丸癌的預防,令泌尿外科醫師相當感到挫折。然而以往的資料多是根據病患在6歲以後才施行手術而得到,和現在我們鼓吹的2歲前,乃至於6-10個月大即施行手術的情形已有不同。

歐美等專家的研究顯示,男童的睪丸發育在出生後有三個高峰。第一個是出生後3-4個月,會有一次明顯的LHRH高峰出現,而帶動睪丸下降,使得三分之二的隱睪症新生兒,能夠免於手術。而到六個月後較少有睪丸自然下降的現象。

睪丸的第二次明顯變化大約是在6歲左右,目前尚不知道驅動此項變化的原因。睪丸的第三次大變化是在青春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過去的治療已錯過二次催熱期,因此成績較差。新觀念希望在第一次變化後即開始治療,亦即在6-10個月大時,最近的資料顯示在2歲前施行睪丸固定術者,得到睪丸癌的機率有明顯下降。

再過不久,也許生育率的提昇也會達到。補充LHRH荷爾蒙來改善精蟲的品質,並促進睪丸自然下降是另一個治療方向。瑞士的哈茲莫克教授大力推動此法,可惜美國的FDA尚未採認,因而影響此觀念的流傳。希望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能夠儘速得到證實,那麼寶貝小蛋蛋,就可以有不開刀的方法了!

  1. 睪丸動脈腹腔內走向。
  2. 睪丸動脈通過鼠蹊管後抵達陰囊。
  3. 截彎取直後新的睪丸動脈走向。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