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只要性,不要愛,小心梅毒處處開—談梅毒

新光醫院 林宜佳

  梅毒是一個古老的疾病,早在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斯就描述過其症狀。“syphilis”是由意大利醫生和詩人Girolamo Fracastoro命名,他在他於西元1530年創作的詩中,以Syphilis sive morbus gallicus (梅毒:高盧病)為標題。關於梅毒的起源,有許多分歧的意見,早期歐洲人認為梅毒是由美洲大陸傳來。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的水手們從美洲把梅毒帶回了西班牙,一年後又傳至法國,德國和瑞士,1496年出現在荷蘭和希臘,隔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亦有病例,1499年漫延至匈牙利,波蘭和俄國。結果,梅毒橫掃歐洲,死亡人數超過一千萬,梅毒被稱為“美洲大陸的復仇“。有趣的是,在當時,梅毒經常被冠上國家的名字,來描述此一疾病傳撥的方式。1495年梅毒在那不勒斯爆發流行,又稱“那不勒斯病“,這一年法國統治者的查理八世為了收復那不勒斯王國,發動的入侵意大利戰爭,那不勒斯被圍困,城內的妓女和婦女被趕出城,遭到法國士兵強姦,法國士兵迅速的感染並傳播梅毒,那不勒斯成了梅毒流動的場所,費爾南多在日記中稱之為“法國人病“。在其他地方,法國人稱之為“意大利病”或”那不勒斯病”,荷蘭人稱為”西班牙病”,俄國人稱為”波蘭病”,“阿拉伯人稱為“基督徒病“,大溪地人則稱為“英國人病“。

致病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的病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其病原體是德國的霍夫曼和謝文定在1905年首先發現,是一種呈現柔軟纖細的螺旋體,有如金屬刨花,因透明不易染色,又稱為蒼白螺旋體。梅毒主要經由性行為所感染,此外也可能經由輸血感染,而婦女懷孕時感染梅毒,會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先天性梅毒。傳撥主要是由梅毒螺旋體穿過黏膜的擦傷進入人體,因此可經由陰道、口腔或直腸黏膜進入,梅毒螺旋體可以擴散至全身,引發全身各種不同的症狀,但也可以潛伏多年甚至終身沒有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
第一期梅毒
第一期梅毒一般是在感染後2-10周開始出現臨床症狀,主要表現是在男性龜頭和女性的子宮頸及外陰出現潰瘍。此潰瘍稱為下疳,通常是單一,稍微隆起,有一像火山口的潰瘍,偶可見2-3個聚集性病灶,直徑數厘米。梅毒螺旋體在此時可從病灶中得到的檢體發現。可伴隨局部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組織學上的特點是neutrophil, macrophage及lymphocyte浸潤,其炎症反應導致閉塞性動脈內膜炎(obliterative endarteritis)。無論治療與否,3-12個星期內會癒合,並產生纖維化。病患除了局部症狀外,並無其他症狀,因此有些病患並不會就醫。

第二期梅毒
第二期梅毒通常出現在第一期梅毒癒合後大約1-6個月內(一般6至8週)。可以許多不同形式的繼發病變表現。可能有對稱的紅色、粉紅色不發癢的皮疹於軀幹和四肢。皮疹可能發生於手掌和腳底。在較潮濕的區域,皮疹會較為平坦,寬廣,被稱為condylomata lata。在生殖器或在口腔黏膜裡也可能出現mucus patch。此時是傳染力最強的時候,所有這些病變都具有傳染性和大量的梅毒螺旋體。其他症狀在這個階段包括發燒、喉嚨痛、疲倦、體重減輕、頭痛或腦膜疼痛、及淋巴結增大。罕見的表現包括急性腦膜炎(發生在大約2%的患者)、肝炎、腎功能不良、肥厚性胃炎、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直腸或乙狀結腸腫塊、關節炎、骨膜炎、視神經炎、間質性角膜炎、虹膜炎和葡萄膜炎。

潛伏性梅毒
潛伏性梅毒被定義為有感染的血清學證據但沒有症狀的疾病。50%的潛伏梅毒病患進步成為晚期梅毒,25%將留在潛伏階段,25%會完全康復。

第三期梅毒
第三期梅毒通常發生於最初的感染的1-10年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長達50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形成gumma,gumma是柔軟,瘤樣的球,組織學上為炎症肉芽腫,可發生於幾乎任何組織,包括骨骼。其他特點包括未經處理的第三期梅毒會導致神經性關節病,這是因喪失感覺(包括本體感覺)引起的關節面損傷。更嚴重的表現形式,包括神經性梅毒和心血管梅毒。在一研究中,未治療的梅毒,10%的患者發展為心血管梅毒,16%形成gumma,7%發展為神經性梅毒。

神經併發症,在這一階段可以是多樣的。在一些病人,表現為全身性麻痺的瘋狂(generalized paresis of the insane),這會導致人格改變,情緒變化,過度反射和Argyll-Robertson pupil。Argyll-Robertson pupil是一個診斷標誌,在聚焦時,瞳孔會產生不規則收縮,但是對光反射卻沒有此一現象。脊髓癆(Tabes Dorsalis),也被稱為局部運動共濟失調(locomotor ataxia),常常導致shuffling gait。心血管併發症包括梅毒性大動脈炎、主動脈瘤、主動脈竇動脈瘤和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也會導致左心室肥大,引發心衰竭。

檢測
顯微鏡檢查 利用檢體在螢光染色在暗視野顯微鏡(dark field microscope)下,可直接觀察梅毒螺旋體。

血清學試驗 血清學試驗RPR和VDRL,對第一期梅毒敏感性為70%-80%,對第二期梅毒99%-100%,但這些測試產生高假陽性率。其他因素(如狼瘡,病毒或細菌感染,最近的免疫接種,懷孕)可能會導致假陽性的產生。TPHA和TPPA測試也通常用於篩選。

FTA-ABS的偵測率對第一期梅毒85%,對第二期梅毒99-100%,對潛伏或晚期梅毒95%。此方法應該被用作確認RPR/VDRL試驗陽性的病患是否真的感染。

治療
治療方式主要為Penicillin G,對於第一及第二期梅毒,給予方式為2.4million unit,單次肌肉注射。對於潛伏性或第三期梅毒,給予方式為2.4million unit肌肉注射,每週一次,持續三週。若是對於Penicillin過敏,可考慮給予Doxycyclin(100mg BID,14天),Erythromycin(500mg QID,14天),或Probenacid(500mg QID,21天)。

結語
雖然梅毒是個古老的疾病,目前在台灣的盛行率也節節下降,但仍有可能在門診之中發現,且後期梅毒常以全身性症狀表現,對於此一疾病,應要有基本之認識,且要有所警覺,並提供適切之治療。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