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睪丸惡性腫瘤

台大醫院泌尿部 黃昭淵

陰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於民國95年有164人初次診斷為睪丸癌,占男性生殖器官(包括:陰莖、攝護腺、睪丸及其他男性生殖器官)個案數的4.93%,粗估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1.41人;當年死亡個案共計11人,粗估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0.09人。這164位病患的年齡中位數為30歲,由於睪丸癌是15到35歲年輕族群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因此,值得吾人更多的關心。

成因
睪丸癌的病因,就先天因素而言,最有關的是隱睪症。隱睪症患者發生睪丸癌的機率較正常者高3至14倍以上,而在睪丸癌患者中有7-10%為隱睪症患者。就後天因素而言,如外傷、感染引起的睪丸萎縮、母親在懷孕時曾使用女性賀爾蒙製劑等因素,均曾被探討過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睪丸癌。

臨床表現
無痛性的睪丸腫塊,是早期睪丸癌唯一能夠自我察覺的臨床症狀。但大約有10%的睪丸癌病患乃因腫瘤出現轉移的症狀, 如背痛、咳嗽、咳血、骨頭痛、下肢浮腫等而求診。

診斷
睪丸癌的診斷最主要是靠詳細的身體檢查,如果發現睪丸呈現無痛性的腫大就應懷疑,最快而有效率的診斷工具為陰囊超音波,任何位於白膜(tunica albuginea)內的低回音腫塊都應該懷疑為睪丸癌。進一步的診斷輔助工具為腫瘤標記,包括:甲型胎兒蛋白(AFP),絨毛膜性腺刺激素(bhCG)及乳酸脫氫酵素 (LDH)。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則用來了解腫瘤侵犯程度及期別。

睪丸癌的組織分類、分期與治療
由於睪丸癌的治療與組織分類及分期具有密切的關係,以下將予以詳細說明。

一、組織分類
睪丸的惡性腫瘤類型可以區分為germ cell tumor(GCT)及non-germ cell tumor(NGCT)二大類,而NGCT較少見,比較著名的有Sertoli’s cell tumor及Leydig’s cell tumor,本文將不予討論。
但就臨床治療觀點,可將GCT區分為兩大族群:
1 精原細胞癌(seminoma, SGCT):佔病例的35%,這種瘤對於放射線治療(R/T)及化學治療(C/T)均非常敏感有效。
2 非精原細胞癌(non-seminoma, NSGCT):NSGCT的細胞型態又可分為:
n 胚胎細胞癌(Embryonal cell carcinoma): 佔病例的20%,分為成人型及嬰幼兒型,幼兒型也叫卵黃囊睪丸癌(yolk sac tumor),它是青春期前幼童最常罹患之睪丸腫瘤。成人型腫瘤常混合其他組織。
n 畸胎瘤(Teratoma):佔病例的5%,組織學上來自三種生殖層,常含有骨骼、軟骨、肌肉、脂肪、神經組織及皮膚等組織。
n 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少於1%,容易早期就經由血液轉移,是一種惡性度很高的的腫瘤。
n 混合細胞瘤(Mixed cell type):佔病例的40%,有四分之一以上病人是畸胎癌(teratocarcinoma),也就是畸胎瘤混合胚胎細胞癌,也可能是精原細胞瘤與其他細胞癌混合。

二、分期
睪丸癌症分期主要以AJCC TNMS版本為主,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除了Tumor, Nodes, Metastasis等參數之外,還加入了血清腫瘤指數(serum tumor marker, S)。
T:T1為癌細胞侷限於睪丸及副睪且無lymphovascular invasion,T2為癌細胞侷限於睪丸及副睪但合併lymphovascular invasion或是癌細胞侵犯至tunica vaginalis,侵犯至精索為T3,侵犯至陰囊為T4。
N:N1為轉移之淋巴結小於或等於2cm,N2為2-5cm,N3為大於5cm。
M:M1a為非區域性淋巴結或是肺部轉移,M1b為M1a之外的遠處轉移。
S:S0指AFP,bhCG及LDH皆在正常值之內;S1指AFP上升但在1000 ng/ml之內或bhCG上升但在5000 mIu/ml之內或LDH上升但在正常值1.5倍之內;S2指AFP在1000-10000 ng/ml之間或bhCG在5000-50000 mIu/ml之間或LDH在正常值1.5-10倍之間;S3指AFP大於10000 ng/ml或bhCG大於50000 mIu/ml或LDH大於正常值10倍以上。
1. Stage I:T1-4N0M0Sx ( IA:T1;IB:T2-4;IS:S1-3);
2. stage II:T1-4N1-3M0(IIA: N1; IIB: N2; IIC: N3)但需為S0-1;
3. stage III:具有M1的腫瘤或是N1-3M0但合併S2-3的腫瘤。

三、治療
原發性睪丸癌治療不管其臨床分期或組織分類首先皆施以睪丸根除術,經由鼠蹊部摘除原發腫瘤並作病理檢查。再綜合病理報告、腫瘤標記的高低及影像學檢查證實有無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來決定下一步的治療。

1. SGCT:
Ⅰ期:術後給予放射治療(R/T)或是密切觀察,後者適用於腫瘤小於六公分且無vascular invasion以及正常的bhCG。
ⅡA期、ⅡB期術後皆以腹部放射治療(R/T)為主;Ⅰ期如果術後未追加R/T,有18%復發率,如果追加R/T,則復發率降至3%;
ⅡC期、Ⅲ期則以化學治療(C/T)為主。化學治療以bleomycin + etoposide + cisplatin (BEP) 為主,進行三至四個療程。治療後腫塊若小於三公分則追蹤即可,若大於三公分須考慮手術切除或密切追蹤。

2. NSGCT:
Ⅰ期:密切觀察或是追加後腹腔淋巴結清除術(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RPLND)或是直接給予Primary C/T。
ⅡA期、ⅡB:RPLND追加Adjuvant C/T或是直接給予Primary C/T。
ⅡC期、Ⅲ期:先C/T再依成效決定觀察、RPLND或是再C/T。
如果病理切片同時有SGCT和NSGCT,治療上須以較具惡性的NSGCT為主,至於絨毛膜癌在診斷時往往已經有肺部轉移,治療以追加C/T為主。

追蹤
所有睪丸癌病患在接受治療後,前兩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以後三年則每半年追蹤一次, 之後每年繼續追蹤,追蹤項目包括:檢查另一邊的睪丸、腹部及淋巴腺、胸部X光、抽血檢驗腫瘤標記及腹部骨盆腔電腦斷層等。

睪丸癌的預後
睪丸癌的預後相當良好,以精原細胞瘤而言,如果是第一期接受睪丸切除及放射線治療的話,五年存活率高達98%。非精原細胞瘤的第一期經治療後, 五年存活率高達96%,即便是已有淋巴腺或其他部位轉移,五年的存活率也有55-80% ,所以只要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的機率是相當高的。

結論
雖然睪丸癌的治療在這幾十年中有著長足的進步,但仍有改善的空間。
由於睪丸自我檢查是最好的「早期發現」措施,建議男性每月可在淋浴時進行一至二次睪丸自我檢查,檢查重點在於睪丸是否有無痛性腫塊、形狀是否規則。檢查右側睪丸,可用右手舉起陰莖,以左手進行全面性觸摸。檢查左側睪丸,則以左手舉起陰莖,以右手進行全面性觸摸。

建議可以參考「六分鐘,護一生」的乳癌、子宮頸癌篩檢活動,由男性醫學會或泌尿科學會出面推動男性的「自摸運動」,以期將此一簡單的自我睪丸癌篩檢運動,更落實的推廣到各個角落去。

回上頁